習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一重要論述,直接關系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部署,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學習領會。
黨的基本路線符合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必須毫不動搖繼續堅持
對于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要領導人民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必須正確認識和判斷所處的發展階段,并由此出發確定黨在這一階段的基本路線。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重要認識成果,但也經歷了嚴重失誤和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代。經過實踐探索和深刻反思,我們黨形成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判斷,進而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這一基本路線的形成,體現了我們黨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深刻認識。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社會基本矛盾,制約著整個社會結構體系的存在和發展;其中,生產力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起著最終決定作用。當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狀況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之前,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舊的上層建筑又極力維護舊的經濟基礎,因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變,通過社會革命來解決矛盾。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之后,在新的生產關系推動下大力發展生產力便成為社會的根本任務。這個問題能否解決,從根本上制約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把經濟建設擺在中心位置,就成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從根本性質上說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而必須堅持;但在一些具體環節和方面以及作為基本制度實現形式的具體體制上,仍存在各種不適應的情況,所以又需要通過改革加以調整和完善。由此,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便成為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點。
從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具體實際看,我們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雖然我國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一特殊條件下,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更加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要求我們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盡快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應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制度設計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蘇聯模式,形成了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逐漸顯露出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弊端,需要通過全面改革建立更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新體制。當然,這種改革不是要改變基本制度,而是要為社會主義制度尋找更為適宜的實現形式。這樣一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在當代中國的實踐中便有了特殊的內涵,反映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特點。
正因如此,我們黨對這一基本路線特別重視和強調。黨的十三大對基本路線的內容作出了明確概括和闡述,黨的十四大將其正式寫入黨章。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一以貫之地突出強調這一基本路線,要求全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風險,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正是在這一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帶領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實踐充分證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符合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因而必須繼續堅持下去。正如習近平同志一再指出的:“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span>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把握黨的基本路線,推動當代中國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基本路線的提出是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為依據的,而它的著眼點則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統一進程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要真正堅持好、貫徹好黨的基本路線,就必須立足于這一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內在要求。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結構體系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社會基本矛盾所體現的,正是這一整體聯系的內在機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社會各領域的進步和發展,最終形成社會整體發展的統一進程。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必須遵循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將社會各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協調統一起來,從整體上加以推進。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黨的基本路線,內在地包含著社會發展的這一整體性要求,體現了協調推進社會各領域發展的客觀邏輯。
應當看到,黨的基本路線突出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因為生產力在社會結構體系中處于根本地位,以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顯得尤為迫切。不發展生產力,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其他領域的建設就沒有根基,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同時也應看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絕不是“單打一”,只要抓好經濟建設就可以了;而是要圍繞這一中心,協調推進社會各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抓經濟建設是發展生產力,而要發展生產力就必須調整好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只有協調推進社會結構體系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共同發展,才能為生產力發展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因此,黨的基本路線在突出“一個中心”的同時,還強調“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其著眼點就是要解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破除那種已被實踐證明不成功的舊體制,代之以更加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體制,將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推進到新水平?!耙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是緊密聯系的,“兩個基本點”圍繞和服務于“一個中心”,而“一個中心”規定和支撐著“兩個基本點”,二者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推動著當代中國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
進一步說,人類社會的主體是人,人是社會結構體系的承擔者,而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領域所構成的整個社會結構體系則作為社會客體與主體相對應。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是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人作為現實的人生活于現實的社會中,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規定著人的存在和發展;而人作為主體,又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實踐中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社會客體。就價值關系而言,人(主體)是目的,社會(客體)是手段,社會發展最終是為人的發展和解放服務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要將人的發展和解放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對于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也要從這一價值目標出發去理解。我們搞經濟建設也好,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各領域的發展也好,最終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得到實現。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當然要重視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但與此同時,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還必須協調推進社會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使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方位地得到實現。
我們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國情,但初級階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牢牢把握這一最大國情的同時,還應充分了解其不斷變化的特點,及時研究和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經過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方面利益不斷得到實現。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的發展還不夠充分,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還有許多難啃的硬骨頭;如何將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更好地協調和統一起來,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在已有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面對新情況新要求,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作出新的更大努力。首先還是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這一條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時還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并且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更加重視社會各領域的共同發展和進步。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我們的事業發展指出了正確方向和路徑。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投入新的實踐,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努力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
上一篇: 價格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下一篇: 國電中興集團公司組織